美国文理学院真的好吗?
有人推崇文理学院,说她是最美国的教育模式;有人看不起文理学院,说她是常青藤预科学校。文理学院在高等教育界的尴尬处境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不过美国高等教育界对文理学院的态度是乐观的:他们相信,文理学院是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模式的主流的。我们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先就文理学院这种教育模式来浅谈一下她的“好”与“不好”。
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体系所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我们国内所理解的文理学院其实是综合性大学,而正宗的文理学院一般在规模上比大学小很多,基本是1000至3000人的规模,所提供的学位也是本科(有些提供研究生学位)为主,学科方面一般不涉足专业或者高深的学位课程。
文理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广泛的文理学科范围内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某个学科内选修一系列的课程,以取得较高的专门知识,达到知识的深度。文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数学等课程,但不包括专业课程。学生在毕业前需完成120多个学分,这120个学分分布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方向等方面。一般完成普通教育所需学分大约在40到60个之间。
文理学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修课范围的广泛性,便于学生找到自己所喜爱的学业。选修的范围涉及音乐、美术、戏剧和运动项目等多个方面。
对于文理学院,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的。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特有模式,她有“好”的一面:
1、由于文理学院的学生来自各种文化、种族和社会经济团体,使得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
2、文理学院鼓励多方面的追求和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广泛的主题范围内进行学习,同时,在某些学科内达到知识的深度。
3、文理学院的小班教学使学生在学术上和非学术方面受到更多的关注,发展了独立思考和批评性分析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技巧,发展了口头表达和辩论技术。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尴尬成员,她的“不好”也是显而易见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我们无法否认,文理学院的教育模式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理学院的学生和大学的学生相比,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是欠缺的,这一点,文理学院无法抗衡大学。这也是为什么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想在就业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表现,应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原因所在。文理学院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她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是没办法学到太多的专业知识。